理论上,从声像的摄取经信道传输到接收端解码的整个过程均为数字化的信号处理过程,即称为数字电视或石子电视系统。由于在实际中有卫星、地面和有线三种信道传输方式,所以就出现了对应的数字电视传输与接收标准,既DVB-S,DVB-C的形式。就我国目前而言,地面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单多载波传输标准(GB20600-2006),使得在信号构成上与采纳欧洲传输标准的卫星DVB-C差异较大,所以本文着重在 DVB-S 和DVB-C的信号或码流构成的异同性作一个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与实际测试。这些工作对于读者深刻了解数字电视码流构成特点特别是指导数字电视的终端服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接收机制
此外,DVB-S与DVB-C在搜索节目上有相似之处,卫星接收机(即综合业务解码器IRD)除了厂家在出厂前设置一些卫星及其节目(用户可以重新设置)正是当前接收的且还在服役的卫星外,不牵涉到转星或节目调整,否则均需要将接收的节目设置到对应频点(TP)上的接收参数即“下行频率、极化方式、符号率”,也可以在知道该节目的视音频PID的情况下,对此进行搜索,此法使用较少,因为每次只能搜索到一个节目。DVB-C上一般有“快速搜索、全频段搜索、手动搜索”三种形式,其手动搜索需要设置预先知道的频点,方可找到节目。DVB-C可以一次性地搜索完全网络上的数字广播电视节目,但DVB-S必须每个频点逐一设置且存储下来。先前知道需要接收的卫星及其频点(下行频率、极化方式、符号率)和较为复杂的操作机操作,也即稍微内行者方可实现。QPSK星座图离散度大于QAM星座图的离散度,是因为空间传输的干扰远大于有线信道的缘故,接收的杂散波太多,但由于采用复杂的纠错编码措施,一般情况下不影响收视,在个体卫星接收的实际天线调整中,信号质量达到45%就可以了,达到85%以上未必是必须的,但对准卫星特别是方位角是必要的。因为数字电视的收视质量是一个矩形图,在此矩形图的范围内均是一个相当于或高于DVD质量的视音频,超出范围即出现“峭壁效应”。
覆盖面广
虽然我国电视的人口覆盖率非常高,达到了86%以上,但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人口分布密度非常不均匀,从整个国土的覆盖率看,我国的电视覆盖率还很低,特别是一些老小边穷地区,难以被地面电视广播所覆盖。而卫星电视广播则不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只要利用一颗大功率的电视广播卫星,就能同时获得的人口覆盖和国土覆盖。
天线类型
卫星接收天线处于地面接收系统的前端,其主要作用就是把来自卫星转发器的电波信号给聚集起来,并转化成为电流传送给高频头。卫星接收天线通常采用抛物面天线,利用无线电波信号跟光相似的特点来反射聚集电磁波,接收天线结构主要由反射面、馈源和支架几部分组成。按照天线反射面与馈源所处的相对位置不同,我们可以把抛物面天线分为正馈天线和偏馈天线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