鲢栖息于江河干流及附属水体的上层。性活泼,善跳跃。刚孵出的仔鱼随水漂流;幼鱼能主动游入河湾或湖泊中索饵。冬季,湖水降落,成体多数到河床深处越冬,幼体大多留在湖泊等附属水体深水处越冬。冬季处于不太活动的状态。以浮游植物为主食,但是鱼苗阶段仍以浮游动物为食,是一种典型的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主要分布于中国、蒙古、俄罗斯等国。
成鱼
背鳍Ⅲ-7;臀鳍Ⅲ-11~13;胸鳍Ⅰ-16~17;腹鳍Ⅰ-7~8。侧线鳞;围尾柄鳞40~50。下咽齿1行,4~4。脊椎骨数4+35。 [4]
体长为体高的2.7~3.6倍,为头长的2.8~4.9倍,为尾柄长的5.3~9.0倍,为尾柄高的7.7~11.7倍。头长为吻长的3.0~4.7倍,为眼径的3.0~7.4倍,为眼间距的1. 8~3.4倍,为头宽的1. 7~1. 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0~1.8倍。 [4]
体侧扁,稍高,腹部扁薄,从胸鳍基部前下方至肛门间有发达的腹棱。头较鳙小。吻短而钝圆。口宽大,端位,口裂稍向上倾斜,后端伸达眼前缘的下方。无须。鼻孔的位置很高,在眼前缘的上方。眼较小,位于头侧中轴的下方,眼间宽,稍隆起。下咽齿阔而平扁,呈构状。鳃耙彼此连合呈多孔的膜质片。左右鳃盖膜彼此连接而不与峡部相连。具发达的螺旋形鳃上器。鳞小。侧线完全,前段弯向腹侧,后延至尾柄中轴。 [4]
背鳍基部短,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的后上方,第3根不分枝鳍条为软条。胸鳍较长,但不达或伸达腹鳍基部。腹鳍较短,伸达至臀鳍起点间距离的3/5处,起点距胸鳍起点较距臀鳍起点为近。臀鳍起点在背鳍基部后下方,距腹鳍较距尾鳍基为近。尾鳍深分叉,两叶末端尖。 [4]
鳔大,分两室,前室长而膨大,后室锥形,末端小。肠长约为体长的6倍。腹腔大,腹腔膜黑色。成熟雄鱼在胸鳍第1鳍条有明显的骨质细栉齿,雌性则较光滑。
亲鱼培育:亩放每尾重3~5千克亲鱼25~30尾,共约100~140千克。主养鲢者,混养草鱼的比例幅度较大,占10~40%,或混养少量鳙。通过施肥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以提供充足食料,施肥以人粪为主,一般以70%人粪,30%畜粪(牛、猪、羊粪等)肥效较快,繁殖浮游植物较多。水色以油绿色,黄褐色较为适宜。在整个培育过程中,以肥料为主,精料为辅,主要是要合理施肥,其次要适当增补“新水”,必要时更换一部分池水。
催产:四大家鱼中一般鲢和草鱼成熟较早,先进行催产。长江中、下游地区适宜的催产季节是5月中旬至6月中旬.性成熟的鲢,雄鱼胸鳍的前面几根鳍条上有骨质的锯齿状突起,用手摸很粗糙,雌鱼鳍条光滑,仅鳍条末梢有少数锯齿状突起。水温达18℃以上,亲鱼性腺成熟,即可进行催产。催产剂种类有垂体、绒毛膜促性腺和LRH-A类似物三种。单用类似物对鲢鱼催产,虽有一定效果,但催产率较低,效果不稳定。上海地区一般用垂体加或类似物混合使用,效果好。使用剂量为垂体2毫克加800~1200IU/千克或垂体0.5~1毫克加LRH-A10~30微克/千克,一次注射。亲鱼接受注射后,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发情,自行产卵。
孵化:卵属半浮性,在流水中漂浮,在静水中下沉。受精后移入孵化器中孵化。上海地区使用的孵化器有孵化环道、孵化槽、孵化桶和孵化缸等,按每立方米放卵100万密度进行流水孵化。
经济及食用:鲢是中国淡水四大家鱼(青、草、鲢、鳙)之一。已在中国各地广泛实行人工养殖,在淡水鱼产量中占有重要地位。已被中国以外许多地区引进养殖。不仅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有净化水质的生态价值。为水库、湖泊、池塘养殖的主要对象。鱼肉细嫩鲜美,是市场常见的食用鱼类。
药用:①肉:温中,利水;用治久病体虚、水肿。②头:用治头晕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