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电视机“寿终正寝”后还有什么用?在从业者看来,它就像一座“矿山”,废塑料可以制成塑料粒子用于非食品塑料制品;显像管在分离除铅后可以制成玻璃器皿;废旧电缆在剥离塑料后可以制成钢丝……如果能受到正规拆解,电子废弃物的浑身都是“宝”。
电子垃圾资源化回收直面两大难
要完善“电子垃圾”回收处理体系,实现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的双赢,需要直面两个瓶颈:
其一,回收渠道不畅。由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正规回收渠道不畅,散兵游勇吞噬了大量货源,导致正规拆解企业原料告急,大量企业开工不足、亏损经营。规模产生效益,没有量的保证,企业连盈亏平衡都很难达到,遑论扩大生产。
其二,生产成本高企。正规拆解企业需要购入或租赁土地,环保设施的建设投入也比较大,再加上规范化生产带来的运营、维护和人工成本较高,与投资较少、不用交税的私拆乱拆作坊相比,不具备成本优势。同时,仅就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收购价钱来看,也确实没有什么竞争力。
政府引导,做大回收处理产业
电子废物回收处理做大成为一个产业且可持续发展,并非一件简单的事。要突破这两个瓶颈,促进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行业的规范化、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须堵住歪门,广开正门,做好以下3方面工作。其中,政策引导相当关键。
首先,要让政策之手更有力。目前电子废物的核心管理制度主要有三项,一是建立处理补贴基金制度,让“正规军”有能力生存下去;二是实行处理行业资质许可制度,构建市区两级环保部门的监管体系,确保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形成多渠道回收和集中处理的制度,从源头上“引流”。当前,家电“以旧换新”政策虽然已经到期,但税收减免、资金补偿及其余政策优惠仍有空间,未来应加紧类似探索及政策安排。
其次,要让市场之手更灵活。近日拨付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正是借助市场之手加快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尝试。
其三,要让监管之手更强硬。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私拆乱拆现象屡禁不止,小作坊的违规拆解过程触目惊心,存在严重的隐患。因而在扶持正规企业的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私拆乱拆行为的监管和打击,从源头上杜绝违规现象的发生。
作为电器电子产品的消费者,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从身边的细节做起,自觉把废弃产品交给规范的回收拆解渠道进行处理。绿色消费、低碳生活,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和支持。